院外急救訓練模型,心肺復蘇模擬人教學重要性
院前急救(即院外急救)是急救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、最能體現(xiàn)“急”與“救”的階段。關鍵因素是院前階段能否獲得快速、高效和優(yōu)質的救治。
院前急救的內容是挽救和維持傷病員的基本生命、緩解傷病員的劇烈痛苦、防止搬送途中的繼發(fā)損傷及安全轉送。著重在呼吸、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功能的維持與監(jiān)護,外傷的止血、包扎、固定和搬運,進行解痙、鎮(zhèn)痛、止血、止喘、止吐、抗暈、催吐等對癥處理。
院外心臟驟停作為急危重癥領域中直接導致死亡的常見疾病,如果能及時獲得心肺復蘇治療可有效地提高其存活率。CPR技術發(fā)展至今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,但是心臟驟?;颊叩膹吞K成功率仍無法得到明顯提高,尤以院外發(fā)生的心臟驟停為甚,在發(fā)達國家院外心臟驟?;颊咝姆螐吞K存活率約為7%左右,而在國內僅有接近1%的院外心臟驟停的患者可以存活,因此如何提高普通民眾的心肺復蘇技能水平極為重要。
大部分心臟驟停發(fā)生于院外,70%~80%是由室顫導致,相對人工呼吸而言,心臟按壓對于提高復蘇成功率更為重要;同時旁觀者對口對口人工呼吸存在不同的接受程度,且單純胸外按壓相對標準心肺復蘇更為容易被初學者掌握,因而本試驗對公眾CPR的培訓更關注于按壓質量的提高。2010年美國心臟病協(xié)會(AHA)就在國際心肺復蘇指南中指出第一目擊者(first responder)在發(fā)現(xiàn)心臟驟停的患者后立即給予傳統(tǒng)CPR或單純胸外按壓(hands-only)式心肺復蘇均可有效提高復蘇成功率。Lim等通過對傳統(tǒng)的CPR急救方法及單純胸外按壓進行比較,發(fā)現(xiàn)對于初學者而言,單純胸外按壓可以獲取更好的治療效果。而在2015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對2010版指南做出了新的更新;強烈推薦第一目擊者迅速識別無反應情況,并立即開始高質量心肺復蘇,指南中要求以足夠的速率和幅度進行按壓,從而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可以完全回彈,盡可能少的減少按壓中斷,其中建議的按壓深度為5~6cm,按壓速率為100~120次/min。在培訓裝置上,指南推薦使用心肺復蘇反饋裝置輔助學習心肺復蘇的實踐技能,在反饋裝置無法獲得的情況下,推薦使用聲音指導(如節(jié)拍器)幫助規(guī)范按壓的速率。本實驗中在對按壓質量(包括按壓深度、按壓頻率、回彈情況、準確率和失誤率)的比較分析中,發(fā)現(xiàn)應用了實時反饋裝置后,按壓深度及頻率的達標情況明顯改善,滯留次數明顯減少,準確率明顯提高,應用反饋裝置在心肺復蘇考核過程中有助于提高按壓準確率。
- 上一篇:護理訓練模擬人,高級護理人模型 2019/1/7
- 下一篇:廠家直銷心肺復蘇模擬人,心肺復蘇模型 2019/1/3